最早有關使用化妝品的考古學證據被發現于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公元5世紀時,埃及在許多宗教場合使用香膏、香木焚香,同時也用芳香產品混合油脂,涂在人身上去朝圣,或涂于尸體上作防腐用。古希臘人與古羅馬人也使用化妝品。在古羅馬與古希臘人使用的化妝品中含有水銀。
西方世界的化妝品盛行,始于17世紀。最初是天花痊愈的女性,用來遮掩臉上疤痕。18世紀,維多利亞女王曾公開宣稱,認為使用化妝品是不禮貌的。使用化妝品的行為被視為粗俗行徑,只有戲子和妓女才會使用。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化妝品已在西方社會被普遍應用(盡管在納粹德國被禁止)。化妝品歷史上的其他顯著事件可以參見文后的外部鏈接。
在中國,晉代張華《博物志》載有“紂燒鉛作粉”,以之涂面美容。胡粉(堿式碳酸鉛)曾被后妃拿來美化臉部,稱為宮粉。后唐《中華古今注》關于胭脂的記載有:“起自紂,以紅蘭花汁凝成”。由于產于燕國,又稱為燕脂。漢武帝時,匈奴人有悲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關于口紅,有“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東漢班固撰《漢書》中 ,有畫眉的記載。在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中,記載了“作香粉惟多著丁香于粉盒中,自然芬馥”。清代宮廷中,曾用中藥防治脫發,用香皂制品進行沐浴。
在日本,藝妓們用碾碎的紅花花瓣做成口紅,涂抹眉毛、眼線和嘴唇,同時用一種比相撲力士用的發蠟更軟的蠟充當粉底;白色的顏料和粉用來涂面部和背部,胭脂用來勾勒眼窩和鼻子。在歌舞伎(藝妓學徒)的出師典禮上,她們用黑色燃料把牙齒涂黑。
化妝品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已被為數不多的跨國公司占領,這些公司往往起源于20世紀上中葉。截至2005年,化妝品工業已被少數跨國企業所壟斷,這些企業都濫觴于20世紀初。在如今的金融環境下,化妝品是市場上的朝陽產品定位不可撼動。借用猶太人的一句話:女人和孩子的生意是最好的商機,化妝品正是包含了該項。如今,化妝品品牌競爭的焦點是在化妝品的產品文化、企業形象、產品質量,只有把握好未來化妝品市場的機會,在國內各路稱雄的化妝品企業中,成為世界500強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