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妝品生產環節,大部分品牌的產品都采用委托生產(即代工)模式,少數實力雄厚的企業自建工廠,實現生產線自行生產,當然,自行生產方式更能把握生產工藝控制與產品質量檢測等,但對產能和工藝的要求也更高。代工的主要形式無疑是OEM和ODM兩種,前者只負責來料加工(品牌商提供配方、工藝技術、質量標準和品牌商標),后者則在品牌商的策劃下完成配方研發、生產測試、包裝貼牌等更完整的生產環節,再交由品牌商銷售。
目前,國內外化妝品生產商數量眾多,全球最好的生產商在歐洲和韓國,國際知名的有Cosmax、Kolmar Korea、Intercos等,2017年營收規模均在50億元以上;國內具有化妝品產生許可的企業約5000家,其中具有ODM能力的僅約40%,多數生產商分布在廣東省廣州市。目前來看,與品牌端、渠道端相比,化妝品代工生產環節的盈利能力相對較差,成熟化妝品生產制造龍頭企業的毛利率約在10%-25%,凈利率約2%-5%;國內較小規模的化妝品生產企業毛利率約25%-40%,凈利率約5%-10%。
被廣泛應用的代工模式也為本土品牌的崛起和新銳品牌甚至跨界品牌的進場提供了上游機會,首先,大批技術成熟、品質穩定、品控嚴格、性價比的代工廠可以為品牌商提供技術、功效甚至策劃方案上的幫助,而且代工企業和許多研發機構、原料商、包材商有著不錯的合作關系,能在產品研發、生產方面為品牌解決實際問題;此外,代工廠自身升級意愿也很強烈,有代工企業甚至開始為品牌方提供OBM服務,即在ODM基礎上增加包裝設計、宣傳策劃方案輸出、功效監測和其他增值服務等除了鋪貨以外的全套流程。當然,過于依賴上游企業的生產研發去經營品牌,一般只適合初期品牌的發展需要,如果品牌想要做長線發展,還是需要向具有一定自主研發力、品控力甚至生產力的傳統模式靠攏。